【三维设计】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亲新局面练习1北师大版必修1[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解析: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破坏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2.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实行不结盟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主要是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为了给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由此判断D项正确。答案:D3.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③“一边倒”方针④不结盟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谐的意思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①②④有和谐的理念。③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建国初特定条件下的政策,不符合和谐的意思。答案:D4.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看法B.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新时期,我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了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认为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一个比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这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出发点。答案:A5.21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成果是()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的友好关系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为21世纪初;国家条件限制是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由此可判断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答案:C6.下列史实最能说明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的是()A.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届部长会议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本题要求判断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A、B两项不是地区性国际组织,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7.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决议呼吁以立即在加沙地带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后,中方敦促有关各方全面有效落实决议,立即实现停火。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一贯原则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实行不结盟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对于联合国通过的决议,中国本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支持,并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这说明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答案:C8.中国人民愿与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下列外交行动属于新时期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和谐世界的有()①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③参加中东地区、海地等地的维和行动④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旨在以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项措施中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建国初期的外交行动,不属于新时期的外交行动。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