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的朝鲜墓葬和遗址中,曾多次出土我国制造的铜镜、铜剑和燕国的“明”刀币;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人已称我国为“塞勒斯”(丝)。以上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转运贸易比较兴盛B.对外贸易发达C.中华文化圈形成D.中西方直接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朝鲜出现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古希腊已经出现丝绸,这体现了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对外贸易发达,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排除。2.下面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工具也是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3.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故D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的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4.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A.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B.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C.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D.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答案D解析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商品量大增,说明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的问题,故C错误。5.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答案C解析陆上丝绸之路“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说明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但不能判断是否属于较高级的文明形态,A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交流,不是塑造独有文化特色,也没有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B、D两项错误。6.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