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反应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3、认识分解反应并理解分解反应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二、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要点(1)重点:氧气的制法(2)难点:①催化剂的概念。②催化作用。2、教学方法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3、教具准备(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2)仪器:大试管、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试管夹、药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提问: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学生回答:二、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们想知道氧气是怎么制得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板书课题3制取氧气师: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指导学生阅读P41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师: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师: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演示实验2—5实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投影打出实验内容:(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见课本P37图2—14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3)补充实验:微微加热装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生:学生观察、记录填表实验编号现象原因(1)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没有放出氧气。(2)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常温下H2O2遇MnO2迅速放出O2。(3)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生: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什么是反应物?生:参加反应的物质。师: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生:不,必须有。师: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生: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师:为了回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演示实验2—6待实验2—5中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重复几次。生:观察记录:试管内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师: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生: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生: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师: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生: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师: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