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十一高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2.《左传》载,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在一次出征前誓师时发表演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某班同学对该史料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正确的应是A.春秋时期郡县制已得到普及B.春秋时期已出现奖励军功的政策C.春秋时期诸侯都热衷于战争D.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彻底崩溃3.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在这次“转型”中①封建官僚制度逐渐代替世袭制②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③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得到巩固④王位世袭制逐渐趋于衰落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境”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度B.刺史制度C.郡县制度D.察举制度5.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政”能够延续两千余年的最主要原因是A.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推崇B.适应小农经济的需要C.有儒家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D.体系完备且不断完善6.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7.某人收藏有一本《百家姓》,开头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据其内容判断可能编纂于明朝B.其姓氏的排序反映出皇权的独尊C.按笔画多少排列姓氏古已有之D.其姓氏排序有深刻的含义和秩序8.有学者认为:“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该学者所研究的“制度”在实行之初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导致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C.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D.加剧了官僚的腐化和堕落9.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都为希腊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制度的基础②克利斯提尼改革进一步打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③克利斯提尼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者④伯利克里将雅典民主政治推进到“黄金时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0.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11.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原则之一就是A.保护弱者B.人人平等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12.英国有人曾经对圈地运动作出这样的描述:“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残,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材料中的“你们”指的是A.工商业资产阶级B.手工工场主C.新贵族D.封建贵族13.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英国的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国王的权力不断扩大②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日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