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二十二课时明清时期的文化基础网络①科技取得新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②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③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主流。④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编纂大型图书的成就突出。⑤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超过自己水平的外来文化。①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②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③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学巨著,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欧洲两世纪。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l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①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评价:反封建的思想先驱,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民主性色彩。①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③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①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合实际的学风。②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③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①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②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③用发展眼光看历史,认为历史有规律,政治要“趋时更新”。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人物塑造出色。②施耐庵的《水浒传》是首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塑英雄,颂起义。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浪漫气息浓郁的长篇神话小说,反映人民蔑视封建,敢于斗争。①曹雪芹的《红楼梦》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②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腐败为主,是优秀的讽刺小说。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妖狐鬼怪批判封建社会,是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永乐大典》:明成祖时解缙主编的类书,两万多卷一万一千多册,辑入图书七八千种。《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官修,一万卷,我国现存最大类书。《四库全书》:乾隆时纪陶主编的我国最大丛书。①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西学东渐开始。②利玛窦宣传西方科学,获准留居北京传教。③利玛窦等传教士把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西方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重点、难点、考点1、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1)世界领先的地位: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特点承古萌新科技思想明朝李蛰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有一定影响。黄宗羲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文学思想元末明初清类书丛书西学东渐明清时期的(2)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②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不断进步。③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与不断加强。④政府重视教育。⑤清朝以前,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对外交往,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善于吸收外来科技文化并进行创新。⑥中华民族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研的传统,富于智慧创新精神。(3)明清社会转型之际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狭隘性,不可能使科技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应用失去了应有土壤。②封建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相关科技的发展。③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④教育的落后。中国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重要宗旨,很少涉及科技文化知识。⑤日趋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