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导入艺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这样的一个要求:历史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课堂导入是各大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关系到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新颖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也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同的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实用的导入法有以下几种:一、历史故事导入学生喜爱听故事,这是由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决定的,因此,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周恩来总理对外交方面的贡献,先以一段故事开头: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他的一生更应证这句话。所以,周总理在外交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二、复习导入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最多、最常见、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一: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例二: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和澳门分别是时候回归的?我们分别从那两个国家手中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承上启下:自古台湾也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古称夷洲、流求,中国古代就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管辖。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败于甲午中日战争,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条约把台湾归还给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动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台湾后,在岛上有他参与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大家想知道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如何吗?我们这节课就学《海峡两岸的交往》。三、歌曲导入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课时,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这首歌歌颂了哪一项英明的政策?”学生回答:“邓小平对外开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师可顺势导入本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