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新津小学赵晓英一、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25课。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互相争斗,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认识事物心理等特点,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二、教学方法: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三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1、出示图片(狐假虎威掩耳盗铃),生猜跟图片相关的寓言。2、导入课题,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一则跟动物有关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生在草稿纸上写,注意鹬的写法)。3、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二)初读课文1、生齐读课题2、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3、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好,现在开始吧!4、指名、齐读文(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4自然段,交流讨论(出示导学提纲)2汇报交流(1)、(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2)、是呀,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4)、读读鹬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指名读,齐读)(9)、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四)晓结果,明道理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出示图片故事哲理互相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2、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怎样读鹬蚌相争的对话?(出示对话指导朗读)3、“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他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渔夫,你想说什么?踏破铁鞋无觅出,得来全不费功夫。)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4、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五)拓展延伸出示问题:1、如果你是鹬、蚌或者鱼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2、谁能帮鹬和蚌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夫捉走?3、鹬和蚌在鱼翁的网袋里会说些什么呢?4、如果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结果又会怎样呢?(六)回归文本,总结升华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渔夫得利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七)作业布置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