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中学10-11学年上学期高一级期中考历史科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010、1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D.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3、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5、观察右图:反映晚清乡试后情况的《南闱放榜(局部)图》。对此情景,站在进步立场的西方记者说()A.读书,使他们开化了B.科举,是明智的保障C.中国,唯有依靠孔教D.上帝,请给他们智慧6、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么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学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放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7、清朝入关后共有十个皇帝,比较著名的有康熙、乾隆等,而在下列三位皇帝统治时期,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8、某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0、孟德斯鸠是18世纪启蒙著名的思想家,他曾这样说道:“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清朝设置军机处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11、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但)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成为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A.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设想C.取代了丞相,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D.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12、“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B.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C.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D.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13、在举行公民集会的那天,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与罢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