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一)康乾盛世第34课18世纪中国的世界地位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一、选择题(共2分)1、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来华。他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福康安的话语反映出:A.英国有武力侵略中国的企图B.英国的军事武器并不先进C.中国封建统治者自大的心态D.福康安对西洋武器非常熟二、材料题(共51分)2、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问题:(12分)(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9分)(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3分)3、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11分)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3)依据材料一、三,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菜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4、阅读材料(8分)材料一: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材料二: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跨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3分)(2)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2分)(3)为什么说康乾盛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3分)5、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此时的世界形势已开始发生空前剧变。因此,康乾盛世具有比以往更丰富的历史内涵。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年代地区国家1750年(乾隆15年)1800年(嘉庆5年)1830年(道光10年)1900年(光绪26年)整个欧洲23.2%28.1%34.2%62%英国1.9%4.3%9.5%18.5%中国32.8%33.3%29.8%6.2%—一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1)1750-1800年,与欧洲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试结合康雍乾时期的有关重大政治、经济举措,简要说明上述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2)1750--1830年,英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材料二: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世宗实录》卷57材料三:(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卷23材料四:乾隆时期,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感叹:“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3)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材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