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17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的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被消灭了。”这一现象(B)A.源于殖民扩张B.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C.引发黑奴贸易D.为民主改革奠定基础解析:题干中提及1750年英国的自耕农消失,联系所学可知,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失业,造成了题干中的现象,与殖民扩张无关,故不选A。联系所学可知,1750年英国自耕农的消失,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故B正确。联系所学可知,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之一是黑奴贸易,自耕农的消失与圈地运动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题干涉及的是自耕农消失,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导致的,与民主改革无关,故不选D。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解析:由材料“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可知市场的扩大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故A符合题意。B、C、D所述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C、D。3.当代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这可以说明(A)A.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B.民主政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C.德国实现统一的前提和条件D.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体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故C项错误“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B)A.圈地运动的进行B.蒸汽动力的应用C.石油工业的发达D.电器的广泛使用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随着蒸汽动力的应用,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于是有了题干“18世纪末……‘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的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5.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C)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解析:近代交通发展会使出行更加方便,人们随时出行休闲的可能性增加,而不是定时休闲,故A错误。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与休闲方式的转变无直接联系,且工业革命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困难,故B错误。材料中的“定时”说明英国人自由支配时间受到了限制,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中期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人或者企业经营者都会受到工厂上下班时间的限制,从而使民众的休闲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故D错误。6.下表内容最能反映出近代以来(D)科学发现年份技术发明年份孕育过程电磁感应原理1831发电机187241年内燃机原理1862汽油内燃机188321年电磁波通信原理1895第一个公众广播电台192126年喷气推进原理1906涡轮喷气发动机193529年雷达原理1925制出雷达193510年青霉素原理1928制出青霉素194315年铀核裂变1938制出原子弹19457年发现半导体1948半导体收音机19546年A.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基本历程B.科学发现促进了技术不断更新C.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