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朔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此处的第一次“革命”是指()A.“家天下”制度开始B.周朝建立C.宗法制度形成D.中央集权制建立3.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关于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朝始设宰相一职B.唐代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增设“参加政事”,分散相权D.元朝正式下令废除宰相职位4.近代,西方侵略者可以开始把大量商品倾销到宁波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A.中英《南京条约》B.中日《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中俄《改订条约》5.三元里民众曾在《申谕英夷告示》中警告英军:“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②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坚定决心④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7.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8.《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D.割占大片领土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①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③体现了民主派的建国主张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流行语从特定角度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下列应属于1915年中国流行词语的是()A.八国联军、南昌、阿QB.三民主义、武昌、退位C.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D.新青年、实业救国、抵制日货11.1919年,北京《晨报》发表文章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它直接针对的事件是()A.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B.德国逼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C.北洋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遭遇失败12.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C.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D.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13.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A.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D.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14.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①使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新中国初期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