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设计锦山小学——刘志群教学内容:《节日习俗》【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教案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我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让习作指导课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起写作的欲望,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走访、询问、上网或是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或其它地方民风民俗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一篇习作。(2)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2.过程与方法:在习作中懂得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感受华夏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民族特色文化的感情,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恰当使用本组课文学过的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学生走访,向长辈询问,或是通过书籍、网络进行查询,了解有关民风民俗方面的知识。2.教师准备有关民风民俗的课件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渲染氛围,激情导入1.课件边播放歌曲《大中国》,边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画面。2.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预设:(生:56个民族。)3.师: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咱们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吧!(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和图片导入,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风民俗的斑斓多姿,激发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下面的习作做好铺垫。)二、各抒己见,深入感受1.师: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你对哪一民风民俗最感兴趣呢?2.根据学生调查的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出示交流主题:(1)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2)地方服饰: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3)特色饮食:茶文化、汤文化、小吃文化……(4)独特民居: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土家族吊角楼……(5)民间工艺品:陕西剪纸、新疆花帽、云南民族木雕……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民风民俗。出示交流提示:(1)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2)把民风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3)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4.师:刚才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投入,现在谁愿意说一说?(各组推荐一两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预设:生: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我们仍在传承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欣赏明月,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脉脉温情…………5.师: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独特的民风民俗,我们感受到了民俗风情源远流长和民俗文化斑斓多姿,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吧!(设计意图:学生从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五方面进行了横向的交流,较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涉及面,使学生对民风民俗有一个具体系统的认识,领略到地域风情,使课堂充满激情,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读题审题,明确要求1.师:请同学们自读“习作二”的题目,想想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预设:生:可以写课外阅读时知道民风民俗。生:也可以写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民风民俗。生:还可以写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民风民俗。生:民俗特点要突出。生:内容要具体。生:语句要通顺。……2.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重点的是什么?预设:生:在这些习作要求中重点的是要突出民风民俗的特点。3.师:那么怎样在习作中突出这个重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