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发展了资本主义D.发展了小农经济解析:选A。本题考查取消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经济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新的政策。C、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解析:选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苏联予以抵制,故B项错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发生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故D项错误。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国家面临着两种可能:要么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这就意味着农民群众破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灭亡,富农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在农村失败;要么是另一条道路。”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结合材料“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可以看出该措施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推行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A项错误;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属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故D项错误。4.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解析:选B。本题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5.到1938年,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但占全国总耕地面积95%-97%的集体农庄,只生产了70%-75%的农产品,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3%-5%的私人土地,却生产了25%-35%的农产品。这从本质上说明()A.集体农庄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农业集体化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C.农业集体化政策是错误的D.私人土地比集体农庄土地肥沃解析:选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阻碍生产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原因。6.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解析:选C。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项。7.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