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记录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六年组美术下册第15课《我的成长记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是《留给母校的纪念》内容的延续,旨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利用多种形式表现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母校及老师的培养,激发他们尊师爱校之情。本课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比较宽容,没有统一的要求,学生可以采取个人或集体创作的形式进行。二、说学生:六年级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受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春节的时候经常接触到年画,对岩画所表达的民俗情感等有一定自己的思维,所以,在设计绘制,一对门神似的,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三、教学目标1、综合已尝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出六年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瞬间。2、能用美术语言来记录童年成长的足迹。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及爱生活的情感。4、发挥其想象力及对艺术的感受能力。教学重点:综合已尝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出六年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瞬间。教学难点:集体创作《毕业小报》,编排时应把握好作品的整体美感及风格统一。教学准备:优秀学生作品等。四、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五、说学法。本课内容多、时间紧,所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欣赏美丽的校园2、欣赏学生生活的图片:展示课件,六年来校园生活照片(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军训、升旗仪式等)出示课题:我的成长记录(三)、启发思考1、组织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达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四)、鼓励创新,交流构思1、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美术形式表现的。2、分析创作方法:对比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创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突出精彩瞬间的。(五)动手创作。1、谈构思、创作手法。2、创作。(六)展示作品将学的作品在前面展示,同学之间评议,回忆画中的情节,分享喜悦。六、教学反思:以上是我对《我的成长记录》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