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儒学思想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就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是对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故答案为秦朝。2.右图为北京天坛。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荀子解析:选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A.圣人B.儒者C.官吏D.帝王解析:选D。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故D项正确。4.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解析:选A。注意关键词“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B、C、D三项说法错误。5.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选C。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6.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7.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设立的太学选拔的是儒学人士,其中不乏出身低贱的普通知识分子,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8.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选C。由材料中“文人学士集团”和“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由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