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3.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据此分析下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整顿银行,恢复信用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C.实行国家干预政策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3.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A.经济危机与“滞胀”B.福利国家的弊端C.通货膨胀严重D.新经济的出现4.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有()①新经济的出现②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③国际局势的变化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错误的是()A.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C.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D.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6.《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1917年)10月16日,党中央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选举了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领导起义的党总部。这个党总部领导了整个起义。”据你判断,《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本书应出版于()A.十月革命时期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90年代7.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8.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④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④9.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0.“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11.《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