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答案C从材料可知,道教的改革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但不能说明儒道出现了融合,所以答案选C,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儒学正统地位的问题,所以排除B;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所奉行的,排除D。2.[2018湖北七市(州)3月质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而王阳明则提出“知行合一”,更加强调“行”,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这说明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故A项错误;B、C两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3.(2019江西景德镇质检)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这说明()A.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B.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C.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D.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答案A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说明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故选A项。心学并未取代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心学“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故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对心学传播的影响,故D项排除。4.(2019广东珠海模拟)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时期,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统治者开始重视伦理道德C.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D.孟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日渐上升答案D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B项中“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题干材料只能说明荀子的地位有所下降,而非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由汉唐时期重视荀子思想到宋代尊奉孟子甚于荀子可知,孟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故D项符合题意。5.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答案C关羽因其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统治者宣扬的社会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6.(2018湖北武汉四调)《宋史》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古代史学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不同的史学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答案C南宋以降,理学逐渐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理学主张的“忠义”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从材料信息看,《宋史》中的宋江出身为盗,后被政府招降;而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宋江则是被迫落草为寇,替天行道,最后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这一文学形象体现了“忠义”思想。这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型史料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故A项错误;《宋史》中对宋江的记述无法体现史学家“扬善抑恶”,小说《水浒传》并非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