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方法交流干部考察是我们党了解干部识别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为党选人用人,完成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与干部选拔机制紧密相联的干部考察方法,也在逐步地改革和完善。但由于干部体制上的“规定性”,干部考察上的“座谈加测评”的方法仍然是主体。现在,回过头来对干部考察方法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抓住一些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认真分析传统的干部考察方法所显露出的一些明显不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考察的时空范围与干部活动的时空范围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干部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大部分的干部饮食起居、工作都在比较小的“半径”之内,不少的干部住“单身宿舍”,吃“机关食堂”,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的活动情况都比较了解,干部的工作、思想、生活、社交都在相互掌握之中,就连企业也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体制,企业领导干部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有严格的约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干部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人们相互联系的密度加大,工作、生活和社交空间进一步拓展,干部的活动半径逐步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层面。过去,一年上头,节假日极少,现在节假日增加,干部在一起工作的时间缩短,由于干部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本机关、本单位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步减弱,现在虽然提出要考察“八小时以内”,也要考察“八小时之外”,要考察“工作圈”,还要考察“生活圈”和“社交圈”,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很难。因为考察“工作圈”,接触的对象明显、集中,考察“生活圈”和“社交圈”,接触的对象隐蔽、分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进一步拓展干部考察的时空范围,还要作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干部考察的手段与干部问题的隐蔽性不相适应。干部问题的隐蔽性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问题的第1页共7页隐蔽性显得尤为突出。这种隐蔽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性。象干部在公务活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应酬、接待,还有一些职务外的利益所得,包括放贷、入股,还有行业有别的一些规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合法的,有时不够明晰,弹性较大。现在,确有一部分干部以招待谋私,以应酬谋私和所谓为了“集体”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的。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给一些不合法的行为披上“合理”的外衣,把有些看似合理、实则不合法的行为,人为地划在干部考察之外,使不合法的“合理化”。二是来源于一些干部的私欲影响。有的干部为了自己的"利",而不讲道德,不讲公正,不讲实话,从自己的利益好恶出发,来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把一些问题弄复杂,搞混淆。即使反映问题也是鸡毛蒜皮,使一些有问题的干部隐蔽起来,让组织不得掌握。再加上,有的问题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弄得不好,考察结论与其实在的表现相去甚远。三是来源于一些干部的“投其所好”。有的干部本身就不过硬,为了站住脚跟,就千方百计地找靠山,拉关系,在一些人的诱惑之下,有的领导干部也放松了看人用人的标准,甚至把一些阿谀奉承者、吹牛虚浮者视为“亲信”、“能人”。对这样的干部,群众看不惯,但又不愿讲,不敢讲,怕讲了不起作用,怕讲了遭致报复给“小鞋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干部问题的隐蔽性在加大,而我们的干部考察的手段又比较滞后,现在的干部考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干部考察中,很难对所有的干部作彻头彻尾的了解,使一些表面化的现象掩盖了一些人的真实面目。不管组织上掌握情况的多寡与否,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好,由于一些虚假的现象或其他不正之风影响,一时得到升迁,但群众是不满意的。这些干部的兴衰,特别是一些新提拔的干部,在一年两年之内中箭落马,有的甚至是提拔前的问题“东窗事发”,不能不给我们的干部考察的方法和干部任免方式以警示。──考察人员的素质与对考察人的监督机制不相适应。一项工作的好坏,人是决定的因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