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近代铁路的起步(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2.近代铁路的发展(1)甲午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2)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3)到1911年,铁路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误区警示]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名师点拨]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3)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2.电报、电信事业(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3.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的意义(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名师点拨]近代中国的通讯事业的发展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其特点是进程曲折,发展缓慢。主题一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交通工具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比乡村发达。④各种交通工具同时并存。⑤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推动近代邮电事业发展的因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军事、政治发展的需要,邮电通信设施逐渐完善。(4)政府的推动和倡导。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材料一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三1894年,孙中山曾大声疾呼中国修建铁路,1912年2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后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中国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对修建铁路有何主张?其主张能否实现,为什么?答案(1)特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在华修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