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35题1.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材料中没有涉及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故A项排除。材料中王、诸侯等所用歌舞规模的大小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差别,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周天子的态度,故C项排除。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故D项错误。2.下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度B.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D.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图片体现的是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的郡县、封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的封国制,导致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主观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客观效果却是诸侯势力壮大,进而与中央朝廷对抗,如“七国之乱”,所以这一体制的动机与效果背离,故C项错误,D项正确。3.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由材料信息“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可知,当时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治特权,选官制度注重门第,故答案为B。禅让制是古代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世官制实行于夏商周时期,与材料信息“西晋”不符,故C项排除。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与门第无关,故D项排除。4.柏扬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像国会之类或像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这说明A.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B.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C.三省体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权力不清D.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体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中书、门下是皇帝的“私人”机构,说明中书、门下机构服务于皇权,而尚书又不是“制衡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体制下,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分工明确,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中书省。材料强调的关键是“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与此“背离”的是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设立中书省,加强了相权,D符合题意;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都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B、C。6.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注意题干要求“本质上体现”。避讳制度以避君讳为核心,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从秦代形成至清代达到了极点,其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本题答案为D项;其余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7.近代外交家薛福成曾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列强获得这两项特权是依据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C.《辛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