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物质性质的研究2.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1.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B.钠块熔化成小球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D.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燃烧解析:钠的密度大于乙醇的密度,故C、D错误。乙醇很难电离出H+,与钠缓慢反应放出氢气,放出的热量不能使钠熔化,B错误。答案:A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醇类B.酚和醇都含有羟基,但其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C.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羟基的化合物一定是酚D.Na2SO3、Na2O2、CaO、苯酚久置于空气中,颜色均有变化解析: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所得到的化合物叫酚,若羟基不是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则此化合物应属于醇类,所以A、C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酚和醇虽然都含有羟基,但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烃基不同,由于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酚和醇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苯酚久置于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颜色变为粉红色,Na2SO3、CaO久置于空气中,最终变为Na2SO4、CaCO3,颜色仍然为白色,与原来颜色一样,Na2O2最终变为Na2CO3,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白色,所以D选项也是错误的。答案:B3.下列有关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苯酚具有弱酸性,能与Na2CO3溶液反应B.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可得到苯酚C.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D.苯酚有毒,但药皂中掺有少量苯酚解析:NaOH有腐蚀性,苯酚不慎沾在皮肤上,不能用NaOH溶液洗涤,应用酒精洗。A项,苯酚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答案:C4.下列化学名词正确的是()A.三溴笨酚B.烧碱C.乙酸乙脂D.石碳酸解析:“三溴笨酚”中的“笨”应写成“苯”,“乙酸乙脂”中的“脂”应写成“酯”,“石碳酸”中的“碳”应写成“炭”。答案:B5.某化学反应过程如图所示。由图得出的判断,错误的是()A.生成物M的化学式为C2H4OB.乙醇发生了还原反应C.铜是此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中有红黑交替变化的现象解析:本题采用循环图的形式考查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答案:B6.仅用一种试剂即可将酒精、苯酚溶液、己烯、甲苯四种无色液体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A.FeCl3溶液B.溴水C.KMnO4D.金属钠解析:首先要熟悉4种液体和4种试剂互相反应的情况,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FeCl3溶液只与苯酚反应显紫色,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溴水与酒精不反应,也不分层;与苯酚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己烯发生加成反应后分为无色的两层;与甲苯发生萃取现象分为两层,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因此,溴水可作为鉴别试剂。KMnO4溶液作为强氧化剂,酒精、己烯、苯酚、甲苯都可以被其氧化,而使其褪色。金属钠可与含羟基的物质酒精、苯酚溶液反应生成H2,与己烯和甲苯都不反应。答案:B7.欲从溶有苯酚的乙醇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①蒸馏、②过滤、③静置分液、④加入足量的金属钠、⑤通入过量的CO2气体、⑥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⑦加入足量的FeCl3溶液、⑧加入浓硫酸与NaBr晶体共热。下列步骤中最合理的是()A.④⑤⑦③B.⑥①⑤③C.⑥①⑤②D.⑧②⑤③解析: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从水溶液中分离出的苯酚并不是固体,而是乳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液体分层。所以应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而不是过滤。苯酚和乙醇的沸点相差较小,因此,不能直接蒸馏,要先将苯酚转化为沸点较高的盐类物质苯酚钠,然后控制蒸馏温度将乙醇蒸出。剩下的是苯酚钠的水溶液,通入足量的CO2,生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苯酚,再利用分液的方法便可得纯净的苯酚。答案:B8.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3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3mL乙醚(CH3CH2OCH2CH3),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到金属钠与乙醚不发生反应。回答以下问题:(1)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2)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作参照物的原因是。(3)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解析: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而CH3CH2OCH2CH3分子中存在—C2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