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作文课上绝大部分学生是愁眉苦脸,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其内容也是空洞洞的,临到作文时,就感到无话可说。其原因就是由于平时不注意采集材料。因此,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在指导学生采集材料上多下功夫。具体方法一是实践,二是阅读。首先,要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它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观察并及时记录;其次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材料。这样,学生有了“材料”,就乐于写,有所写,就会有话可说。【关键词】作文材料实践阅读1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两根柱子”,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正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在作文课上绝大部分学生是愁眉苦脸,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其内容也是空洞洞的。大纲要求小学生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也就是要“言之有物”。小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采集材料,临到作文时,往往咬笔头、皱眉头,感到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作家生活贫乏,也写不出好作品,何况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呢?而采集材料不仅是触发强化写作动机、解决“想写”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解决“写什么”、“有话可说”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在指导学生采集材料上多下功夫。学生有了“材料”,就乐于写,有所写,也才可能会写。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采集材料呢?通过实践和多年的作文教学觉得可用两大途径来采集材料。首先,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积累材料。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主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学生作文的材料也主要从生活中来。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向著名的画家莫奈求救,要拜莫奈为师,莫奈指着天空、树木和水面对他说:“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可见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留心观察,不仔细分析,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就会从眼皮底下滑过去。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画、物、景,养成多看、多听、多问、多想的习惯。老师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学生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文时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生活不仅指自然、社会,还包括学生自己的实践。如,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各种比赛,参加家务劳动或别的活动等等,在这些实践中,他们得到了经验,获得了成果,受到了赞扬,增长了才干,都成了作文的极丰富生动的材料。观察得来的材料还要加以储存、积累。储存的方法可以通过大脑来直接记忆,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帮助记忆,两者应相辅相成。因为仅靠大脑记忆,按照遗忘的规律,如果不及时、反复地再现、运用,则可能模糊淡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大凡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写好观察笔记。老舍曾告诫我们:“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茅盾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应当时刻准备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2作者承诺: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抄袭等违法违规行为,文责自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记好观察笔记,让学生体会到观察、观察笔记与作文的关系,尝到记观察笔记的甜头,激发他们自觉观察、记录的兴趣,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如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比赛活动》时,在作文前,班级可组织开展一系列比赛活动:查字典比赛、接力比赛、比手劲、拔河比赛……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赛经过,细心体验其中的情趣,随时记下观察、体验的结果。学生由于有了比较多的观察和实践,所以写文章时也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这并非如一个瓶罐,有一定的容量,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大,从不过大过充实的。”生活浩瀚无边,永无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