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人文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要求:仔细审题,又好又快作答。)1.“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2.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拍板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3.2018年2月16日是农历春节,是不是有点期待?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5.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A.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量大增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7.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A.频繁换相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C.设立中朝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8.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流程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9.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10.彭子洋同学翻阅有关元朝的历史资料,其中读到元朝大臣许有壬说:“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著名学者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元史》这样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11.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出现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现象;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B.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C.丞相制度被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12.史学大咖黄仁宇指出:“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这说明内阁A.是专为制约相权而设定的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的决策C.拥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3.下表“行政职能及其含义”源于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中的行政官员是行政职能行政含义1.传旨或述旨奉谕与某人2.内阁奉上谕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3.奉旨因奏请而降者4.明发交内阁传抄者A.秦朝御史大夫B.唐朝六部尚书C.明朝内阁大学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