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潮州市饶平师范实验小学黄少娟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不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只是简单地为学而学,造成了知识与应用的脱节。《国家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数学为生活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你几点上课?……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又如,我们的日常购物问题,水电费问题,计算储蓄利息就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买东西、用东西,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的活动,周围的事物,都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数学教学生活化1、生活实例引入数学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精心创设了问题情境,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可提供各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盒子,也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看一看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收集这些物体,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来。组织各小组的操作活动,如摸一摸、比一比(它们的形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这样的物体),从而发现“长方体、正方体”最明显的特征。这样,学生结合各种生活用品,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又如,在一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课前谈话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出问题的:我们班60位同学准备儿童节去游玩,有两家旅游公司来洽谈,其中甲公司标出的价格是每位360元,但可以优惠1/4;乙公司的价格是每位300元,也可优惠15%,请问我们该选择哪家旅游公司?考虑选择哪家旅游公司,其实就是考虑什么呢?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呢?这种来自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十分感兴趣。另外,教师也可把学生旅游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如“同学们去旅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8条小船,每船乘5个人,结果还有16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教学活动中,我从多方面“找”生活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各方面“找”数学、“想”数学,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知后,可尽量安排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简易超市:可乐(2元)、牛奶(3元)、露露一箱(23元)、面包(4元)、饼干(5元)冲剂(5元)……提问: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老师想买一箱露露和两袋饼干,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如果你要去参加活动,要先给自己准备一顿既丰富又实惠的午餐,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不超过30元)。学生在完成这样习题的同时,既掌握了新知,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课堂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40分钟”的课堂局限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把学习的时空向课外延伸是必要的。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家中人口数、门牌号、电话号码等等感受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可让学生到商店观察价格标签;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到市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