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里的“一家人”——记建构区域中角色游戏的观察与理解观察实录1:A女孩独自一人用长木条搭了一个正方形的房子框架,接着叫来了好朋友女孩B帮忙,两人一起用长木条填满框架。A女孩子然后又用圆木块和长木条搭了一个火炉,这时B女孩子在另一处玩起来了,A女孩子跑过去说:“你到底是跟谁玩的?”B女孩并没有马上过来。A女孩子在给火炉添加柴火,边添加边说:“多加点柴火会变暖和。”然后B女孩也参与到了其中,她们还在火炉旁边架起了滑滑梯。A女孩拿来方形木块并排放在一个角落,B女孩拿来圆形木块对着A说:“我买了一些饼干”。A女孩拿材料的时候发现一个长的圆棍对B女孩说:“这个可以当棒冰。”并把棒冰插在圆饼圆孔中。老师问B女孩子:“你们在搭什么?”B女孩:“我不知道,你去问A女孩。”接着问A女孩:“我也不知道搭什么。等一下就知道了。”•在这段情境中我们看到虽然A女孩专注于自己的建构,在游戏中起主导作用,B女孩辅助A女孩。当B女孩在游戏开头出现游离的现象,被A女孩及时叫回来了。前半段中她们的建构是没有主题,比较随意性的,她们是根据材料的特质来决定游戏内容,比如说:拿来圆饼当饼干;拿来长的圆棍当棒冰。观察实录2:建构到15分钟左右,男孩C走了过来看了几秒钟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女孩A:“那你就当爸爸吧。”男孩露出一副尴尬的表情,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啊~~~~~~”B女孩一边、假装吃着东西说:“我是宝贝。”C男孩用夸张的表情说:“哇!好可爱啊!我看到可爱的东西就会晕倒”A女孩拍拍C男孩说:“你又不是宝宝,你是爸爸。”A女孩说完就离开了。B女孩拿着东西在吃,C男孩也在那里跟着学,一直持续大概2分钟,直到A女孩拿着材料回来对宝宝说:“来,吃棒冰。”A女孩给了宝宝棒冰之后又去拿了三块圆饼,两块给宝宝,并没有给爸爸。男孩子从宝宝旁边拿了刚才的棒冰在玩。A女孩第三次回来问爸爸和宝宝:“你们要吃什么?我去买。”宝宝:“我要吃牛肉干。”爸爸:“我要吃寿司。”A女孩对C男孩说:“你是爸爸,你自己去买。”A女孩说完就离开了。爸爸和宝宝在家里继续在玩。妈妈拿着木块分别给了爸爸和宝宝说:“好了,你们不要玩了,这是爸爸的寿司,宝贝的牛肉干。”摸摸宝宝的头说:“不要抢着吃。”•爸爸吃完后来到搭好的滑滑梯上玩,一坐下来滑滑梯就塌了,爸爸不好意思的说:“哎呀,我要减肥了。”妈妈和宝宝并没有责怪爸爸,重新搭了起来。他们又沉浸在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不断地在撒娇,妈妈也不断地反复抚摸宝宝的头,.两个人沉浸在角色游戏中,而爸爸并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直到爸爸提出:“我想要当弟弟。”宝宝和妈妈一致反对:“没有爸爸不行的。”接下来的游戏当中,C男孩逐渐适应了爸爸的角色。例如喂宝宝吃东西;宝宝无理取闹时也不生气;还热情的为家里买菜、切菜,直到游戏结束。•在这段情境中,不是单纯的只有角色游戏,其中穿插了许多建构的行为,例如妈妈在为宝宝寻找食物时候,还同时拿了其他的材料不断的完善他们的家;在“房子”被碰倒了之后反复地重新建构,并没有消极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孩子的注意力相对于第一段中单纯建构来说要集中和持久。孩子们的情绪始终是很高兴的。积极主动地在角色情境中不断建构,时间持续有一个多小时。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游戏观察中发现孩子们沉浸在角色中的建构游戏是非常快乐的,孩子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一种类型的游戏,而是多种游戏的综合体现。幼儿一开始是在进行建构游戏,但在之后他们的游戏类型发生了变化,从建构游戏变成了角色游戏,而且游戏得十分愉快。•首先,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建构行为是很好的,他能建构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作品。所以说她的建构水平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次幼儿的合作与交往能力也在这次游戏中得到了发展,首先A女孩能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参与这个游戏,随后还能邀请其他小朋友当爸爸一起来玩游戏,都体现了幼儿的一种交往的主动性。可见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是十分成功,而且心情是十分愉悦的。下一步该怎么做?•1、用“欣赏”的心态来观察幼儿游戏的行为。此案例引发了我很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