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花手帕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内容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同纹样的一方纸手帕。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认知领域: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操作领域:掌握染制纸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图案美丽的纸手帕。教学难点: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教学过程(一)欣赏感受1、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特别之处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同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己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同,通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二)方法指导1、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通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折——染。2、折法启示1)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过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教师的演示动手折叠。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同的折法。3)学生演示后,老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来还可以折出这么多形状。课件展示老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染形3、染法示范1)老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三)、观察分析欣赏课件里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为什么?(四)、自主表现1、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五)、评析交流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提问:1)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课后反思《花手帕》是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的设计吸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缬一方手帕。活动一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介,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在上这节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