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低年级(1-2年级)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品德与生活”有其特定的形成背景、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一、形成背景分析小学低年级是儿童由接受学前教育向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这种过渡主要是指儿童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其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活动,儿童的身体不仅能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活动中将获得充分的心智发展。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能因其学习环境的改变而中断,活动应贯穿在儿童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因而,在小学低年级开发、设置和实施源自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将有助于儿童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顺利过渡。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事实上,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不仅能为儿童的学习注入极大的乐趣,而且将使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形成。我国推行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增进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等确定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儿童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顺利过渡,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原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国家设计、开发了一门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品德与生活”。应当说,“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适应于新时期德育要求和小学低年级教育任务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理念与精神,是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课程性质分析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课程综合化是指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和实现分科课程自身体系的统整。其中,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在新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在这些综合课程中,品德与生活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首先,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为一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以便于专门研究和学习。但是,分科课程却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它将有机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素养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人们提出了实现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具有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其次,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其中,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的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类属于这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