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课堂”密码“心课堂”是西下池小学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形态,是“心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心课堂”以“心”为核心,通过课堂规则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成功地实现了三次跨越:模式的建构——文化的创生——生态的形成,在吸纳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本期将通过对“心课堂”“安全”、“自由”、“去评价”的课堂规则和“实体化”教学模式的详细解读,来破译“心课堂”的密码,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西下池小学在课改道路上的创新成果。创新点一:“安全、自由、去评价”的规则文化“心课堂”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情。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情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至关重要。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那么心情就是沟通心与心的桥梁。心理安全则课堂安全“心教育”认为:一只颤抖的手,无论如何写不出工整的字迹。同样,一个对课堂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也不可能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西下池小学强调的课堂心理环境首先是安全。安全是什么?安全是学生的一种可信赖、可依靠、可安心的感觉。当学生把教师、同学看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时;当学生对生活环境、相处对象不再产生畏惧与逃避,并愿意融入其中时,他的安全感才算真正建立起来。“心课堂”严禁控制、训斥、讽刺、挖苦、体罚,倡导学生“四不怕”:一不怕老师,因为老师是亲人;二不怕同学,因为同学是伙伴;三不怕教室,因为教室是第二个家;四不怕学习,因为学习就是生活——是与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规则下享受自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性格、体质、心理等方面也各有差异。教育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西下池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来不追求“齐步走”,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有所得,各有发展。同样,“心课堂”追求的课堂氛围,也是像茶馆般的放松与自由。在课堂上,除了人人必须遵守的“学会倾听”、“学会等待”、“不打扰别人”等规则外,没有其他“清规戒律”。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发言,可以在教室里吃东西,也可以趴在桌上休息。总之,“心课堂”的理念就是:在规则下享受最大的自由。传统的课堂被教师主宰与控制,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扭曲个性与人格。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心课堂”强调“三个大于”:努力大于成绩,学校从不以成绩评判学生优劣,而是更注重是否努力或努力的程度;方法大于努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方法就是窍门,找到“门”才能开“窍”;兴趣大于方法,完成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方法,但最好的方法都不如对这件事本身产生的兴趣。教育不是加工与塑造,而应该关注生长与成熟。加工与塑造,强调外在力量;生长与成熟,重视内在修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本领,获得生活智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西下池小学的学习观。这样的学习观影响着学校的课堂文化:课堂不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重点,而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根本;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走向成功。“心课堂”的教学现场,可以汹涌澎湃,可以波澜不惊,可以紧锣密鼓,也可以闲庭信步。但是,有一些关键特征不会改变:真实、灵动、尊重、自由、个性……这也正是“心课堂”的核心所在。课堂主张“去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如何进行?在传统课堂中,评价不可或缺,有人甚至认为,评价是课堂质量的标尺。但是传统课堂的评价往往表现为对学生下定论,教师经常会简单、直接地肯定或否定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心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做法截然不同。“心课堂”强调真切地关注、珍惜、呵护每一个学生。学生个体在每节课上的智慧得以延展和升华,教师也在驾驭新鲜而灵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所以,“心课堂”主张“去评价”——尽量不评价是与非、对与错,而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提供自己的看法。他们通用的表达句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