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我们往往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问道:“老师,在这个实验中,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不是可以看成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呢?”好多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认可。知识背景与处理方法:学生已学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对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已有了解,能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能从来未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教师也可能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教材中提到催化剂能够增加反应的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而在水的电解实验中,“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加快了反应速度,并且它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也不发生改变。因教材中提到过: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多数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样的答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符合催化剂的概念。对于第一种回答,学生并不满意。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课后讨论,参阅相关资料,积极开展讨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实证明“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作为电解质,也可看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验证了学生的想法是合理的。这样的一次“意外”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疑是获得新知的开端。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几点思考:第一、善于激发“生成性资源”。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课堂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内心的想法才能尽情地流露。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误区,要细心、耐心地说服,并给予辨证评价。如果是学生的错误想法,而且是大多数学生的想法,教师要会善待学生的错误,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珍惜,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同时也丰富教学的实践智慧。第二、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时解决“生成性”的小问题。作为一直从事初中教学的化学教师,高中的一些知识会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多阅读高中三年的教课书,即使不是很精通也应做到初步了解,特别是初高中衔接的地方。因为中学化学中很多知识点只要求知其然,不要求知其所以然,这是知识阶段性的合理要求,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常常会提出疑问,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如果教师因为不会而拒绝回答,很可能使一个“化学天才”夭折,因为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能积极思考并能把化学学得很好的学生。其实,当回答涉及高中知识的问题时,老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讲出来。即使学生记不住,但通过老师生动的比喻,学生也会对现有的疑问有所理解。第三、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神情,关注他们的问与答,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在“动态生成”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都是封闭的预设性课程,生成性教学会使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智慧来驾驭,越是动态生成、机智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筛选和有效点化,从而使生成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