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礼区建设的路径选择[摘要]新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就是“路径选择”问题,其中包括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界定、基本单位、模式等方面。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既要考虑现有农村居民居住方式。也要遵循农村城镇化趋势,即要依据不同区域农村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定位。依据与城镇的距离远近,将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可选模式分为:城郊型、集镇型、村落型三种模式,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模式。[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定位:模式[中图分类号]f30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8-0061-04相对于城市社区建设,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鉴于此,有必要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其中首要的就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涉及到: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界定、新农村社区建设基本定位、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等方面。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农村社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社区的概念界定人手,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组织等角度探讨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这为我们研究新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在强调社区治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产业为支撑。因此,有必要从新农村社区概念重新界定人手,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主政治建设等多方面,深入探讨新农村社区建设基本定位、模式等问题。一、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内涵社区在中国是一个外来语,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区这一概念才逐渐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国内学者们对社区概念的定义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一般认为,社区构成必须具备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服务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六大要素。人类最早的社区形态是农村社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西方学者对社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国内学者中最早研究传统农村社区的费孝通先生曾经以“熟人社会”加以表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村社区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农村社区已不再是封闭的、与外部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缺乏分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与外部、与他人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依存度。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的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其具有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社区成员血缘关系浓厚等特点。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的转型,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虽然还没有学者对“新农村社区”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但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将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的问题。徐勇认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而是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甘信奎认为,要通过农村社区建设与自治机制的构建力求实现七个根本性转变:即在社区理念上,以“民为”取代“为民”思想;在社区规划上,以集中居住取代分散居住;在社区治理上,以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在社区组织上,以社团组织取代家族组织;在社区文化上,以现代市民精神取代传统伦理观念;在社区功能上,以社区服务取代行政管理;在社区目标上,以居民需求取代政府绩效。基于以上学者们对农村社区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笔者将“新农村社区”这一基本概念进行如下界定:新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