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老师在座谈会上发言全懂了,教学该从哪儿开始。教学起点在哪里,这是值得所有老师思考的问题。上个时代做过调查,初读后学生的理解和教学后学生的理解有什么区别,调查结果基本相同。我们教学的浪费就在这里,我们教学效能不高就在这里,孩子的厌学也在这里。而且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么干,谁不烦。我们后续研讨很有价值。从大家的发言看,我们层次水平在不断提高,可喜可贺的事情。老师们的素养提高,背后的团队水平明显提高,这个很关键。我随便谈一谈。刚才有个老师说这美丽的转身还没完全转好。只是转身的姿态,我想,我们的评价转身转到了一半,差不多90度,总体上看有长足的进步,主要是观念上的,我们提出的几个研究的问题,在老师的课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回答和体现。比如说,低年级夯实识字写字教学,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绞尽脑汁,不仅低年级重视了,中高年级也开始重视了,也把识字写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再是一带而过。再有,单纯的分析中高段教学内容的中高年级课堂不见了,大家在得意的基础上重视得言。课标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可以说深入人心,无论哪个年段都想方设法设计各样的练习,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更像语文课了。老师的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在朗读,在写字,在其他各个方面真正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示范的作用。上课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的较量是教师素质高低的较量。总体来说,这一次大赛要给予充分得肯定,无论是特等还是一等,每一节课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肯定的。来听课的老师要有看点,上课老师要有个比劲。我多少年前就提出要淡化,结果都不同意,就保留吧。这一次课整体上质量很高。如果说不足,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也不是说优胜的课就没有。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方面,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教学行为距离课改和课改的要求上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每个老师,每个教研员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仔细看我那个会场16节课,包括特等奖,我们老师呈现的是一个温柔的强势。我们用温柔的强势阻碍了许多精彩的生成。实际上我们老师再放手一点,孩子们可能学得更好,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在内容上,在方法上,在时间上,在过程上都容易用无形的手来控制。老师们心灵想的更多的还是教案,而不是眼前的学生。这点事需要花大力气改变的,我们不说欧美的,台湾的,香港的教学感觉到我们这些方面很大差距。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每个老师教的是一篇课文,多数上的课内容偏多,面面俱到,不是像温教授讲的,一课一得,一课两得,我们完全可以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到一点来重锤猛打。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某个方面使孩子确有所得,这个得不仅是明白,还有得到训练。从这一点上扎扎实实练,得法得能。一课一得两得,得得相联,这样形成一种能力串,能力链,这个语文能力从哪里来?就知道了。我是比较主张在初读课文,大致整体把握文本基础上,结合年段目标,这篇文本特点,教材编辑的意图抓住一点,或者多的两点,现在我们比赛中的老师比较贪多求全,这是第二点内容上。第三,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我同意我们要简约化,简约不是简单。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我们听课人的感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老师的课小技巧不少,闪光点也有限,整体来看,我们不能看见全牛,只能看见毛。有的形式大于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我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我们的课还没有完全摆脱千课一面的这个问题,不能有别的办法教?低年级就这么教?高年级就这么教?好像我们中国大陆就这一种模式,没有别的模式。特点不鲜明,四平八稳。风格不容易,风格可不是一年两年,这是要历练的,没有十年二十年是不行的。这些课特点鲜明吗?过目不忘吗?再有练笔和写字,很多老师看课标提出每天语文课安排十分钟在老师指导下天天练。我的理解,这个课标更重要的价值是强调,是引起我们的重视。难道练八分钟就不行吗?不一定。这个事要重视,要常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