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内容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处处有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处处体现美:教材美,教师运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学生动手操作鉴赏美;学生努力实践,掌握美;学生运用想象创造美;教师板书展示美。让我们一起到数学课堂中感悟美,欣赏美。【关键词】美育数学教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要试图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的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挖掘教材,让学生发现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觉得美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体现出了简洁美的特征,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是由这些图形和符号拼成的。严谨美是数学语言的特点,往往是一字之差,但意思相差甚远,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除和除以”两者之间的概念和意义都有所不同,表现出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教学时,如能充分挖掘教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又何尝不是把学习当作一中美的享受呢?二、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美大部分数学教学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的,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学习内容息息相通,才能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意境,制造气氛,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凉亭的大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悬疑: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紧接着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提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是有对称美。从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以及利用轴对称图形知识创造出的美丽的民族文化,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对他们进行了美的熏陶。三、动手尝试,让学生鉴赏美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鉴赏美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操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表面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通过动手尝试有了感性认识,最终形成了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并懂得了求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体会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鉴赏操作过程中的美。四、努力实践,让学生掌握美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内容、本质、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数学的规律,一是增强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剖析、演示、图形、图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使数学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赋予数学内容以美的生命,美的内涵;三是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审美,去欣赏美,去发现美,形成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102×35强调估算后,学生就会豁然明白可以口算这道题。把102看成100,100×35=3500,所以结果大约是3500。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