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二、学习第二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1、出示第2节。师引读: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2、读读、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3、师:那么这个谜团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这个谜团解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的人。)板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4、就让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吧!(二)学习第3自然段1、师:指名一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交流: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引导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4、指名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预设:(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出句子,师出示文本: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从这个片断中,你有什么发现?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想到了,而那时的富兰克林呢?(出示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值得大家推敲,你们找找看,是哪一个?(生找:大胆)从“大胆”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勇敢,在当时实在不易;观察是大胆的基础)(2)师: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出示取笑的一段话: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吗?想象:什么是“冷嘲热讽”?(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让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一般的老百姓,自称有学问的人……)有的说:“你这个疯子,别在这里胡言乱语,快滚吧!”;有的说:“我可没时间听你吹牛,你走吧。”…过渡:师: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有什么打算?生答: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师:富兰克林在做出决定时,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你能走进他的心里去吗?出示句子让生补充: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心想:,于是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师(过渡):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和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那么他的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做“风筝实验”)(三)学习第4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播放“风筝实验”动画)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预设:(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以下步骤的顺序)(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让生找出表现天气的词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2)富兰克林的实验充满危险。找出句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