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情感智慧点燃阅读兴趣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实际上就是如何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效;如何使学生热爱语文,进而热爱阅读,热爱书籍;就是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受到学生欢迎,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影响到他们终身热爱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热爱阅读。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都有一种同感,这节课我几乎在唱独角戏,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看不到思想的火花,更难达到心灵的沟通。一堂让课学生觉得无趣的课,自然是失败的一堂课,那么你的教学也就失去了作用。查找原因问题的终结是如何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教师的情感和智慧是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火把,只有靠火把的光和热才能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灵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够适时地获得阅读的快乐。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都无法从教学参考的固有模式中跳出来,甚至是全部照搬来上课,缺乏情感与智慧的投入。比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教学资料分析:鲁迅借此文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批判了当时人们的冷漠和麻木。这种标签式的解读,只会造成学生无关痛痒的阅读,特别是读不出一种灵魂深处的震撼来。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会:假如你是咸亨酒店的人,你会以何种态度对待孔乙己?站在孔乙己的角度,你会怎样体验这个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人的悲哀?孔乙己最需要的就是被人认可,被人理解和重视,而咸亨酒店恰恰不能为他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如果今天的阅读不能进入与孔乙己的对话状态,不理解他的无奈与清高,那么与当年的酒店里的人又有什么区别?根据这个思路,我布置作文《与孔乙己对话》,要求学生理解他的清高,感受他善良守信的人品。完成这个作业学生便懂得了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又如在解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对苏轼的心境把握上,教参给出:表现了一种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教师理解没问题,但放在学生面前他们会很有兴趣的接受吗?思考之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读完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轼?苏轼为人正直,生性旷达,但人生却多遭坎坷,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豁达值得我们学习,所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苏轼心境的主流,他掩盖了悲伤忧郁的一面。问题这样设计,开阔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情趣,拓宽了思维方式,升华了思想认识。这两个例子说明,教师投入感情和智慧,就会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在运用智慧和情感教学阅读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身体例行地先读、多读。对学生来说听优秀教师的课是一种心灵的滋养与人格的感召,而阅读更是一种灵魂与人格的不断提升。阅读是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生命意义所在。教师的魅力和威信,不靠批改作业,而靠情感和智慧的投入,这种人格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样引导学生,才能从学生心灵深处征服学生,进而在学生面前赢得更大的尊重和敬仰。一所学校如果能够成为书籍的王国,成为思考的王国,学生能够从中获得阅读和思考的乐趣,那么这所学校就成了学生向往的乐园和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