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的分类。教具学具:情境图,玩具,图片,水果。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求新知。一.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拿出昨天老师让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一个一个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生4:把相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分类二.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体验分类。1.出示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第一小组:我们发现商场里有很多东西,如:书包、练习本、文具盒、水彩笔……第二小组: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摆放的非常整齐。第三小组:我们发现是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整齐,美观,方便,好看……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明白分类就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摆放。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小组合作整理自己带来东西,让学生体验分类。师:每组分4名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把带来的东西分类,班上汇报结果。(教师巡视,组织引导分类。)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坦克、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变形金刚、孙悟空、哪咤…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教师让各小组展示分类情况后,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出分类的方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整理组内东西。(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再分类)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细化,让学生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各小组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把手枪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把孙悟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把香蕉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三.实践运用,巩固发展。1.强化新知,巩固练习。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集体订正。)(2)出示课本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再集体订正。)2、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能干,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书包也整理一下呢?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生1:对家里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生2: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课前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今天学习的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老师不能只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对学生进行教学,那还是不够的,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不让学生动手去试一试,他们还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师生互动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