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重要文章。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是学生解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通过品读“景语”,感味作者独特心境。《故都的秋》一文系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的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写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静赏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闲人话秋凉”“胜日秋果图”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景显情的方法,以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视角选景,以诗意的语言表达对秋、对故都的秋、对国家的浓郁情感。在本文的教学中注重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学生预习环节继续使用“批注式阅读法”,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语言,提升语感。在课堂学习环节在学生“批注式阅读”的基础上,采用探究法、合作法品读语言,学习写景方法。采用知人论世法,理解作者深刻情感,突破难点。最后采用读写结合法对文章及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收束。批注式阅读:《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知识积累1、文体:散文散文定义: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分类: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2、作者介绍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三岁丧父。17岁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3、创作背景1933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举家的颠沛流离,生活的愁苦和哀痛,祖国的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现状都在作者的心目中抹上“悲凉”的色彩。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1934年7月,当郁达夫带着家眷“不远千里”由杭州辗转到青岛,又辗转到北平时,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优美的散文。4、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悲秋,表示对萧瑟秋景而伤惑。语出宋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郑振铎《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