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大拇指,收起食指--------每个学生都是最棒的80后有些冲动又不计后果;90后张扬个性又内心敏感。当80后的老师遇上90后的学生,便有了这样的一幕:一天早上,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数学老师站在那里等了很久,一看到我便向我投诉:“你们班王斌我不管了,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要不就乱喊一气,扰乱上课秩序······”这王斌何许人也,其实人挺聪明,但平时纪律差、行为散漫,老师的话不听,父母的话不理,油盐不浸,俗称“滚刀肉”。听到这,我早已火冒三丈,不问青红皂白,叫他到走廊,用手指着鼻子就是一顿臭骂。本想这样骂一骂他能清醒,本想他可以乖几天。第二天晚修我还没进班,班级同学已跑到办公室来投诉:上课时胡喊乱叫,扰乱同学思路;自习课在班级随意乱逛,严重影响其他同学。为了维护班级利益,我赶忙飞奔教室,路上,我在想,骂没用,看来还不够重,得再严厉点······于是指着他又是一顿狂风暴雨。第二天晚修我来巡班,看到他跪在书房“埋头苦读”,我似乎有些成就感,看吧,教育这种差生就得批评、打击再批评。可是,高考倒计时60天的那个早上,我却哭了。因为头一天晚上我的孩子高烧39度,一直哭闹,半夜赶去医院早上五点才赶回家,心理一直嘀咕早读要不要看学生,最后还是放下孩子来到教室.一到教室就发现他又没在,一问,竟玩三国杀到后半夜。我当时真得是又气又恨。我气:我付出了这么多,怎么没有一点回报。我恨:多次批评,他怎么就没有羞耻心呢.转念一想:我已经仁至义尽了,差学生不是一时可以转变的,他,放弃吧!接下来的一周,情绪低落,因为我在王斌身上用了那么多心思,与他谈话的次数无数,他怎么就没有变化?那几天,工作不顺利再加上孩子生病已使我心力交瘁,是委屈、是失望、是迷惘,我说不清楚,我的班主任工作似乎走入了困境,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找不到出路。周末晚上,我接到王斌妈妈短信,内容是:老师,王斌这两天的转变出乎意料,以前他从不主动和我说话,现在他主动和我聊起学校的事情,谢谢老师您的帮助!我正纳闷:难道是我的批评使他变化了?不一会,又一条短信:感谢老师对王斌给予肯定,让他开始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代表全家诚挚地感谢您!我突然想起来了,本周作文课上,王斌的作文《鼾声如雷》被我作为范文在全班诵读,作文内容是他在中考前因妈妈的鼾声太大与妈妈大吵一架,之后妈妈再也不打鼾了,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妈妈每晚都等他睡了之后才敢入睡。文章写得朴实生动又真切感人,当时我便不由自主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我恍然大悟:“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曾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于是我开始发觉他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每个契机,真诚而不做作地对其进行肯定,终于在50多天的拼搏后,他考上了重点本科。记得高考前一天,我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笔袋,在每一个袋子里放了一颗棒棒糖,还记得我问他们放棒棒糖的原因,结果班上非常有气势地齐声高喊“我们是最棒的”,于是我把“棒”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中间,还记得很多同学问可不可以将那个棒棒糖带到考场上鼓励自己,还记得高考三天中,同学们一直将这个字放在黑板上不舍得擦去。那一年高考收获时,我们紧紧相拥,为彼此自豪,品味糖般甜蜜的胜利。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老师曾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周弘老师也正是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我相信,老师的赏识必将唤回学生的信心,换来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