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练3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蕴含的哲理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等知识。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文明开始,砍倒最后一棵树,文明结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启示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错误。设问要求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③是从价值观角度来说的,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2.习近平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这体现了()①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抓住重点④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与矛盾。“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体现了部分影响整体,要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②符合题意。“‘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体现了要抓住主要矛盾,③符合题意。整体决定部分,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抓住主要矛盾,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④排除。3.“饥饿营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某企业过度制造市场“饥饿”,进而提高产品售价,当产品的价格提高到消费者接受不了或不愿接受的时候,消费者就会感到自己被该企业愚弄,甚至还会“憎恨”该企业。这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过度制造市场‘饥饿’……甚至还会‘憎恨’该企业”体现了②;“饥饿营销”体现了消费者与企业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④正确;①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一古语强调的是()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没有矛盾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是说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这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志合”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没有矛盾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③④符合题意。①②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与题意不符。5.帐篷理论说明的是帐篷的容量不仅取决于篷布的大小,还要看到支撑帐篷的竹竿的高度。帐篷的中心支柱伸长时,该支柱附近的篷布才会跟着升高。但如果只有一个支柱,整个帐篷只能撑起支柱中心点周围。要将帐篷下的空间伸展到最大,必须用多个支柱使帐篷伸展在空中。该理论揭示了()①在解决矛盾时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做到统筹兼顾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联结,要全面分析矛盾④无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就不能顺利地解决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主次矛盾。帐篷理论强调的是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①不选;抓住帐篷的中心支柱是抓主要矛盾的体现,同时又要照顾到四周的支柱,这是不忽视次要矛盾的体现,②正确,③不选。必须用多个支柱使帐篷伸展在空中,说明无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就不能顺利地解决矛盾,④入选。6.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总体来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