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中美间在疫情前后的“合作”与“较量”,也为疫后俩强在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和彼此间的互动,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教育也将面临转型,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本文将在观察全球现状、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化教育的五大发展方向。01全球化受到疫情的冲击这次冠状病毒引起的全球疫情给中国与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化的现状与未来的进程。中国与世界现有的关系与未来的联结、这几年深受特朗普逆全球化经贸政策影响的国际政经格局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虽然全球化进程已是我们人类发展必经之路,资本、人才、信息、产品的全球流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次病毒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的肆虐,以及各国在不同阶段因不同国情、文化与制度的应对策略与方式,也确实暴露了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凝聚力,国境边界的关闭、人员流动的限制,国际间交通来往的大幅减少,全人类似乎一夜间又回到了前全球化的时代。也许,疫情过后,一切又会慢慢恢复原样,但正如不少有识之士如基辛格所担心的,有些全球化进程中曾经是大多数人的基本共识,也许会被一些更传统保守的信念与政策所取代。民族国家的意识与自我利益会进一步被置于优先,各国原先对世界大同、融为一体的憧憬与向往,也会被各国在疫情中首先确保本国安全的做法所冲淡。欧洲疫情暴发后,所有欧盟的国家都先后封闭了自己的边界,意大利最初的求援,也没有得到欧盟友邦的积极响应。各国各自为政,自顾不暇,大都在“自扫门前雪”。疫后的世界,会有更多的猜疑、不信任、更多地对“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怀疑与抵制。尤其是在抗疫过程中,中国社会所显示出的极强的动员组织力,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中美间在疫情前后的“合作”与“较量”,也为疫后两强国在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和彼此间的互动,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力只及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时的“蜜月期”。在这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也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挑战,也正好是“转型”的契机。疫情前的主流模式与格局会遭遇国内外政经趋势及国际关系大势变化的冲击。原有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升学途径、培养目标,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02从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看行业变化回顾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历程,源于清末民初,也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当年的南洋公学、中西女中、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那时西学东渐,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互补融合,也确实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化的人才。四九年后,转向苏联,以后中苏交恶,中国国际化教育也就停止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引进了美国、英国或香港的一些国际学校,都是为外籍或港台人士的子女所服务。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一些为中国学生服务的国际化学校。慢慢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日益接轨,以及中产阶级的兴起,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增,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国的沿海及内地的不少城市,己有各种类型的上千所能招生中国学生的国际化学校。国际化课程也了不少家长争相追逐的“香饽饽”。目前在中国各类国际化学校就学的学生,也应有几十万。这些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大都引进了一国外最主流的课程,如IB、IGCSE、A-LEVEL、AP、或加拿大、澳洲某省、某州的课程。这也是现阶段主要以引进原汁原味西方主流课程,再配上外方校长、外教、参加西方标化考试为模式的国际化教育。当然,犹如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外企一样,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在中断了近四十年后,人才断层,理念课程都缺失,只能先“全盘引进”,在引进中借鉴学习,并逐渐培养管理人才及师资队伍。最近这十多年来,己经有一些学校,在引进的基础上,逐渐在探索中西融合的课程与课堂,在努力构建双语同步发展,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