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体系框架第一篇三元基本观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世界万物及自身都有了新的哲学认识。如对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创建,人类已从最初的神学医学、经验医学发展至生物医学与多元多因医学模式。因此,“三元论”哲学思想终于在“二元辩证”哲学思想基础上破茧化蝶。何为“三元论”即阴、阳以及阴阳介体。这三部分共同按一定比例平衡、和谐构成。这一哲学思想虽在中、西传统哲学思想上早见端倪,但正式被人们认识并得到应用,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医学从本质上讲,既是科学,又是理学,更是人文德学,它是“三元论”的体现。这样,我们可以在道德、伦理的指导下驾驭科学,而不至于让科学成为“脱缰的野马”、“双刃剑”与“新危险源”;同时,科学有节制的发展又促进了道德、伦理学的再发展,从而形成正良性循环。“三元论”中之“三”是个哲学概数,意即“多”,是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识的承接与发展。现代人为何迫切研究“三”,主要是用朴素的“二”实在难以从宏观、微观上更细致认识、解释丰富多彩的世界。“天、地、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哲学例证。天者,乾也,阳也;地者,坤也,阴也;人者,天地之精华灵物也。三者共处而造化。在地球上乃至宇宙中,“天、地、人”虽各有寿,但“人”必须依附“天、地”而得寿。天地无语,而人为天地灵物可语,是承接天地之理而又能表达自己德性的介体。天地变化而永恒,人得天地之道而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正是研究天地之间的人如何尽“天寿”、增“天寿”的高深学问。所以,我们应借天地之道,正视科学,正视中西医学,正视健康与疾病,正视思想、方法、工具等诸多问题。第二篇健康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概念所下的定义:“健康是整个躯体、精神和社会都很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躯体健康,功能正常;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适应环境。这种概念给“健康”所下的定义,仅是理想化的一个终极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对所有不同体质人群下一个健康定义,更难产生衡量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符合以上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5%(对照WHO制定的形体、心智、行为适应等20条标准),有约20%的人需要找医生诊治,其余75%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辞海》对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体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定义同样存在对“健壮”、“充沛”、“良好”,难以衡量和证明的问题,同时,忽视了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对人产生健康的问题。从以上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健康”不可能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和量化的指标,只能对某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状态作一种描述。相比之下,传统中医学对“健康”定义较为适用,并历经千年站得住脚——“健康就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开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与健康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疾病是消灭不了的,但只要“阴阳互根、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形神合一,则健康永驻。”传统二元论认为“健康”与“疾病”是一对相对概念,在生命中共处于一体。所以,中医关注“平衡健康”,西医关注“消灭疾病”,中医中不仅蕴含了精深的二元哲学思想,更蕴含了三元哲学思想,是天、地、人之通学;而西医靶向疾病方面,注重细致而深入的定性、定量的考量及方法探究,是门关于疾病(健康底线)的专科之学。但不管怎样,中西医学都承认“健康是一种状态”。按照“三元论”哲学思想,我们对“健康状态”不妨按物质、能量、信息的三层次作相应的物态(形态)、气态、神态之描述。这也契合了“科学、理学、德学”三元论。健康,追求的就是“平、和、通”,即生命的正演化状态,这即为天、地、人之恒理。平能稳定,平能固气,平能藏神;和能平形,和能布气,和能生神;通能传神,通能变形。生命的平、和、通就是健康长寿;生命的失衡、失和、失通就是疾病。第三篇疾病与亚健康《辞海》定义:“疾病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