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浪漫杜甫:圣人也是人,而且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杜甫(712-770),盛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原籍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村。杜甫早慧,七岁能诗,九岁时作品就用麻袋装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而且他年轻时身体健壮,会骑马,会跳舞,当然更会爬树。“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游于梁宋:“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如兄弟。又颇似李白个性:“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充满理想,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二、残杯与冷炙•天宝五载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失利,沦落京城,生活困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有一首《贫交行》就是写他当时的心情:•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在长安,常常衣食无着,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遍尝世间艰辛,倍感人情冷暖。古代君子如管仲、鲍叔牙交友之道,今人弃之如土,真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翻手为云覆手雨”,就此一句写尽从古至今小人嘴脸。在诗人看来,贫贱之交不可忘,交友贵在交心,友谊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此理当记取。•当然,也有他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出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这是一首奇诗,它描写了盛唐时期8位“酒仙”的生动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三、穷年忧黎元•在长安混了十年,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军械),他异常激动,以为总算可以为国效劳了,随即回奉先县探亲。途中写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就在杜甫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生了安史叛乱,玄宗逃蜀,肃宗继位,杜甫将家小置于鄜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叛军俘获,被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到凤翔见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当了左拾遗。后因为宰相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际遇坎坷,便弃官不做,并带家小逃至四川,投奔朋友严武(时任西川节度使)。此时他已经49岁了。•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流寓梓州,再回成都,又流落夔州。大历三年,离夔州(今重庆奉节),经岳阳、衡阳、耒阳准备到郴州去,在耒阳遇洪水,折返而回,大历五年(770),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现在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他尤其同情人民、热爱人民,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自己是“穷”还是“达”(他似乎没有“达”过),都把人民装在心里,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早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而使人民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现实,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兵车行》.•在成都期间,他写了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普天下无食无屋的穷苦人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沉郁顿挫之音响,至今仍回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在成都,他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他毕生壮志未酬之叹,也引发千百年来多少英雄共鸣!•四、诗圣之死•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于大历三年(768)离川东下,辗转来到岳州,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他叹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