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假币流通的措施近期,在新疆的拉萨地区又出现了以“C1F9”开头的高仿百元大钞。这反映出虽然我们一直在进行打击假币的工作,但是,假币的流通环境仍然是存在的。假币在市场的流通,会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假币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有:1.利益驱使,诚信缺失。犯罪分子在暴利驱动下,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假币小断翻新,假币版别随之增多,增加了公众的识别难度。作为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收缴假币的主力军,且反假货币工作并未列入内部考核指标体系,与员工切身利益并无自接关系。反假工作小能带来自接收益反而加大经营成本,降低了收益,在假币收缴环节上极有可能与客户发生正而冲突,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在这现实的成本收益而前,致使将假币归还客户放缴币出门,在一定程度上给假币非法流通打开了绿灯,作为假币受害者,一旦误收假币,在利益面前,自然就面临作出行为选择,就会想方设法地将假币使用出去,通过转嫁而减少自己的损失。2.宣传不到位,识假能力弱。群众鉴别假币能力弱是假币能够流通的主要因素。再逼真的假币也与真币有本质区别,如果所有群众都有鉴别假币的能力而拒收假币,那么假币就失去了流通的可能性,假币会自然消失。可见,正是群众的鉴别假币能力弱使得假币得以广泛流通,泛滥成灾。每年金融机构组织的反假宣传并不少,全国性的反假货宣传月,组织者精心部署,制定方案,确定主题和宣传方式,还有当地主流媒体积极配介宣传报道,但这种学校没有教,社会学小到,宣传一阵风,过后全忘了运动式的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最终还是金融机构唱“独角戏”难以形成介力,充其量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参与的市民也是寥寥无几,不深、不细、不广、不久的宣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要想降低假币对市场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假币宣传工作进行积极的改进,以制约假币在市场的持续流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任由假币在市场中进行流通那么必然会对现有的稳定的市场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再被一些“有心人”所利用,其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制约假币流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创新反假货巾宣传工作思路。反假币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把反假货币工作纳入各地区各单位的工作目标考核,并与各单位签订责任状,督促成员单位按相关制度要求履行反假货币工作职责。改变传统的反假币宣传模式,开拓思路,创新载体,建立健全多媒体、广覆盖的立体宣传格局,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像、报纸有文,向公众解读反假知识,广泛培养公众的反假意识,正确了解和掌握反假知识。充分发挥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联合成员单位多部门开展“反假货币、人人有责”的主题活动。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村为平台,深化反假工作站建设,不断壮大反假宣传队伍。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强化反假工作基础建设,从而构筑堵截假币的坚强“壁垒”。2.推广应用电子货币,减少现金流量。目前,全国银行卡发行量以达数亿张,但每年的现金投放仍以以10%-15%速度在增长,这说明现金流量依然有增无减,由于现金流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社会上假币非法流通出现。要减少现金流量,压缩假币流通空间,一是更新支付结算理念,改变传统现金支付手段,加快提高银行卡支付结算水平,普及银行卡的使用,尤其在乡村设立便于农村使用的取款点控制现金结算比重;二是大力推广PS机的应用,减免银行私人业务手续费和刷卡消费的手续费制度,为降低PS机主、同城式异地转账的成本,实现现金业务向非现金业务大幅度分流,避免大量提现流通;三是开展银行卡消费有奖活动和推广应用银行卡的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应用银行卡电话银行、网络银行代扣代缴业务,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探索假币收缴机制和激励机制。针对假币流通实际状况,适当放宽假币收缴政策限制,对集贸市场工商执法人员、大中型商场和大中型企业的出纳人员,经人民银行组织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赋于假币收缴权,以弥补金融机构收缴假币的时空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