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清明与寒食•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寒食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寒食节传说一•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诗歌《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祭祀和悼念亡灵,引发诗人们对生死、对人生的思考•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表达对人生几何的感慨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蕴含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无论贫富贤愚,归宿都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节是寄托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思念和爱的节日。•寒食野望吟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尽生离死别的伤痛。•他充分调动了精于刻画的长处,以细致的笔墨,借凄风苦雨的景物烘托,描写了人们扫墓上坟时的悲戚情景。作者对墓地环境的描写令人感伤: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黄壤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寂寞无声。此时此刻,点点泪滴与萧萧暮雨,合流为一,苍天也在与人同悲呢!字字句句充溢着作者的伤悼。送纸钱•薛逢写道:“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君不见》)是说纸钱被风吹到树梢上。•王建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寒食行》),既然寒食节里不许动火,纸钱就不能焚烧,那么黄泉之下是收不到了。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表达诗人扫墓路上的哀伤心境。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风俗。清明杜甫着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表现踏青的炽盛场面。苏真堤清明即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