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下的计算机网络发展之路摘要:本论文取材要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主要论述当前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利弊,以及三网融合后的瓶颈,探讨了三网融合在各城市的试点以及今后三网融合的盈利模式和风险治理。关键词:三网融合;驱动力;阻力;盈利模式;治理目录:一.什么是三网融合二.三网融合的动力和阻力三.三网融合城市试点四.三网融合的盈利模式五.三网融合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六.参考文献正文:什么是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动力和阻力三网融合,实际上是服务提供者、服务、设备、网络、数据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融合,合力构建的是面向国家、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平台。1.1政策引导是三网融合的驱动力引擎。从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09年3月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再到2009年5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一系列文件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推进三网融合的迫切要求。但是,政策的指导性能量常常被操作性问题所耗散,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由于受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业务发展方向等问题影响,往往成为空中楼阁;2008年一号文件从数字电视具体业务入手,在市场准入、行业监管、技术创新、网络融通、资金投入等方面作出规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仍然需要大量可操作性政策出台,以保证三网融合的真正实施。1.2技术演进是网络融合的现实动力。三网技术演进各具特色,随着网络基础协议的确定,各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必然产生融合和互动,而国家、企业、社会的投入也必将给网络融合带来更大的助力。1.3业务创新是信息业务提供者的内在动力。无论是Web还是Web2.0,提供给人们的都是多媒体形态下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区别就在于互动性的变化;而到了Web3.0时代,基于多网融合状态下各种业务的融合将给用户以充分自由的空间。在这种业务和应用创新的推动下,无论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入服务提供者、信息服务提供者还是其他各类服务提供者都需要快速改变自己,以避免在新技术及其应用背景下,成为出局者或者旁观者。1.4市场需求对三网融合的迫切要求给信息产业发展带来希望。巨大的市场对三网融合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09年上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3亿,而到2008年底,中国的电话用户数量已经超过9.8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超过6.5亿,并且年增长9400万户;到2009年第二季度,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62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超过5400万户;与此同时,中国广播电视覆盖率超过95%。如此巨大的市场蕴藏着世界各国都不具备的潜力,也是全球投资者、技术和产品提供者紧盯的目标。2三网融合的阻力2.1利益纠葛是阻碍三网融合的主要因素。由于监管体制不同,导致部门利益成为影响三网融合的首要因素。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工业信息化部,广播电视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广电总局。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应用领域等方面显而易见都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而两个部门依托各自在技术和内容管理方面的优势都力争发挥主导作用。2.2政策与法律因素。按照国际惯例,三网融合中应当扶持弱者,实行不对称开放。2008年1月,国务院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同时,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介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2.3市场化程度差异影响三网融合的进程。从目前信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