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所以留下了一类诗歌——怀古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和借古讽今的写法;2、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旧知督查(检查预习)•刘禹锡(772-842),字“”唐代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擢进士及第,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工文章,素善诗,晚年尤精,与柳宗元交往甚密,人称“”,又和白居易齐名,史称“”。白居易尝以诗推刘禹锡为“”。有《》。旧知督查(检查预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擢进士及第,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工文章,素善诗,晚年尤精,与柳宗元交往甚密,人称“刘柳”,又和白居易齐名,史称“刘白”。白居易尝以诗推刘禹锡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明确古与今的连接点(古)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数十大筏,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直往三山,夺取金陵。(今)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背景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濬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学生活动一学生活动一1.1.朗读诗歌朗读诗歌··初探诗意初探诗意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反复朗读,读出感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诗。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诗。晋代王乘楼船自成都东下,濬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诗歌大意学生活动二学生活动二细节探究(小组讨论)细节探究(小组讨论)再读诗歌再读诗歌··体悟情感、赏析手法体悟情感、赏析手法@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哪几个字用得好?@诗歌本意是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有何寓意,请结合诗句分析。1.怀古: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出了什么气势?哪几个字用得好?“下、收”两字对举,对比中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沉、出”一下沉一高扬,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句意)在对比(手法)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作用)感今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赞扬江山一统,也有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提醒。小结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借古讽今、拓展训练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旨?分析:第一步:寻找连接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点:第二步:归类,探求主旨:手法:借古讽今、对比、借代1、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2、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四海3、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4、昭君敢于“怨恨”,他不敢怨君,5、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怀人伤己(同病相怜)•三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总结规律总结规律•学生活动三学生活动三•初步总结赏析怀古诗的方法初步总结赏析怀古诗的方法•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