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幼儿的整合性音乐教学——基于语言和音乐节奏感的视角王蕾摘要音乐节奏感的发展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倡整合性音乐教学的今天,探究中大班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水平,讨论整合性音乐教学对中大班幼儿节奏感的影响,并对整合性音乐教学提出若干建议,从而为幼儿园教师有效开展整合性音乐教学,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关键词:中大班幼儿音乐节奏感整合性音乐教学引言音乐学上的节奏感是指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组合,借助人的听觉形成的对人的心理上的感受,由节拍、速度、律动等多种因素构成。它包括了对音乐进行中的拍子、重音、小节、拍子中的音符组合、小节中的拍子组合、乐句中的小节组合等诸多综合感应。幼儿节奏感发展的以往研究经常从节奏认知、识别和表现出发,对节奏感应性和节奏记忆进行测量(Stamback,1990:Haecher,Ziehen,1994:曹理,1990)。节奏感应性,指在听到节奏后,对节奏做出认知和识别的快慢程度;节奏记忆是指能够对听到的音乐节奏的节拍、力度、时值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再现。以往相关研究发现,5岁的中班幼儿开始集中展现出了音乐才能,但6岁的大班幼儿对于稍不规则的节奏还表现为摸不到头脑。在对幼儿音乐节奏感知等能力的发展方面,舒特-戴森(Shuter-Dyson)和加布里埃尔(Gabriel)1981年关于各个年龄阶段音乐发展主要特征的归纳中指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可以识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辩认出相同的部分。可以说,5-6岁的中大班幼儿时期是培养音乐节奏感的至关重要的时期。中大班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发展水平5-6岁的中大班幼儿能凭感觉把握音乐节奏,由耳朵听,并对节奏做出及时的反应,能掌握基本音符,包括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简单的音乐节奏型和节拍(包括2/4拍!3/4拍),能够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节奏"以往研究中发现,5-6岁幼儿能够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够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辨认出相同部分,6岁幼儿能够凭感觉记忆音乐节奏和旋律,并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裴芳,1997)。在对幼儿音乐节奏测量时,节奏感应性和节奏记忆的测量内容采用同一组节奏型,测量内容包括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由这些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型,测量中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对这些测量内容做出及时的反应,并尝试着用打击乐器再现音乐节奏。由此推测,5-6岁幼儿已具备了学习基本节奏的能力,并且能够尝试对音乐节奏的力度、节拍和时值做出准确的演奏。有研究结果显示,幼儿音乐感知等各种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shuter-oyson,Gabriel,1991)。因此有效的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发展。语言与幼儿音乐节奏感的相关性在幼儿音乐节奏教育方面,很多国外音乐教育体系都系统的研究过,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其中,在将语言作为幼儿音乐节奏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应用于幼儿音乐节奏教学的各种实践中,对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从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节奏与多声部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创意的产生和提炼简单的节奏单元,由浅入深的节奏型练习,多声部的表演,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发展成为音乐的综合表演。语言节奏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精华,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一创新不仅在当时引起了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变革,对于现代的音乐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幼儿音乐节奏教育方面,奥尔夫的将语言与节奏结合的教学方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中,语言也是作为音乐节奏教学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柯达依以匈牙利民族的语言出发,教学实践中,结合匈牙利本国语言!歌谣发展幼儿以下方面的节奏感知能力:对稳定节拍律动的体验、感受;感知节拍与节奏;感知节拍重音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规律;学习休止拍节奏;发展节奏听觉、节奏记忆;进行变化节拍的练习;二声部节奏练习等。有人评论说,柯达依是第一个从音乐创作家度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