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关心高中数学课标的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看到,教育部将以增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操作性和整体性为指导思想,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高课标修订工作,提出“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的要求;强调课标的权威性,要用课标统领教材、教学和高考,特别是要发挥课标在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发挥课标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因此,课标、课标研制人员的责任重大。作为“人教A版”副主编,我全程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做了大量教材培训,大量听课并做过多次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因此对课标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较多、感触颇深。观察发现,“政府命令”不能确立课标的“权威”。现行课标未经有说服力的试验就大面积推广,暴露了严重的“理想化”弊端,出现较大困难,受到一线教师质疑。改变这种局面,一要依靠全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二要加强实践检验。下面概要谈谈我对课标的意见和修订建议。1.增强“三维目标”的可操作性。数学课程目标应反映数学的学科特点,这样才能使它的操作性更强。例如,课标要加强“数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价值观资源”的解读,为老师全面理解数学的育人价值作出具体示范。2.改进“模块化”结构体系。现行课标把必修课程切割为五个模块,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任何模块顺序都存在衔接不光滑问题;课标规定了教材体系,超越了课标的“管辖范围”,束缚了教材编写者的手脚,实际也加大了课标编制难度。建议按“必修+选修”大模块设置,必修体现“基础性”,选修体现“差异性”。课标只规定必修、选修的内容和要求,不规定教材体系。“任意选修”作为校本课程,由“课程计划”作出学分要求,不纳入课标,让各地自主开发,而且要允许不选修。3.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必修”“必选”中的算法、推理与证明等的必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论证,选修系列3、4中的多数专题过于专门化,教材难编,师资困难。建议去掉算法、推理与证明等内容,增加不等式、复数中的某些内容(如复数的三角形式),精选统计与概率内容,按升学的不同需求设置微积分内容,体育艺术类和人文社会类不学,经济类、理工类注重实用性,数学资优生注重系统性(如极限概念、各种公式的证明等都应学到)。4.优化内容顺序。按现行课标顺序,高一(上)要学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基本初等函数(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等,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够,难点过于集中,“螺旋上升”变成了“蜻蜓点水”,相隔一年后再学圆锥曲线、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等,前面的知识已经淡忘,数学5的三章内容关联性不强。建议相关内容适当集中,可以按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的顺序安排。高中数学教材结构体系主要应体现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不人为割裂相关知识,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解析几何》应在高二集中学习。5.加强初高中衔接的内容。初中数学比较简单,要求也不高,不能满足高中数学学习要求,有些高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考虑到目前义教阶段的要求与高中要求的实际差异,应增加初高中衔接内容。建议高一起始阶段安排集合与简易逻辑、函数的基本概念,把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作为基本载体,建立二次函数的完整知识体系。6.改进课时分配。一是各模块的课时与内容不匹配,如数学1课时不够,而数学3课时富裕;二是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数完不成教学任务。课标没有考虑练习、复习的课时需求,实际教学中,77%以上的学校数学周课时在6课时以上。如果按照“大模块”设置,课时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