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颍东区老庙镇马楼小学姚辉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颍东区老庙镇马楼小学姚辉内容摘要:信息社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异彩纷呈的影像信息对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这需要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并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关键词:兴趣方法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量上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五、六年级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兴趣上要求小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习惯上要求小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现如今,信息社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异彩纷呈的影像信息对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年来阅读教学的实践,我从中体会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学生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需要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第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好读物。一般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则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根据这些特点,可以为低年级孩子适当地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为中高年级孩子选取一些逻辑性相对较强的读物。第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良好的读书氛围会为孩子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并潜移默化到孩子的心灵里,在无形中增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家长可尽力每天陪孩子读半小时课外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促使孩子形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养成查阅的习惯。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及时查阅工具书,以加强理解。其次,鼓励读思结合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孩子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次,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鼓励孩子把阅读心得以文字或其他的形式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充分体验读书的乐趣,并触发新的思想火花。三、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其次,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生疏词句和关键的词句以及重点探讨的地方进行圈、点、画、找、记,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感受故事的情节,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粗细结合,分类阅读。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指导孩子阅读报刊时可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孩子在阅读报纸时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细读。四、了解文章体裁特点各种体裁都有自己的特点,掌握它们的特点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如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一般每篇童话都揭示相应的道理。五、认真备课,加强自身语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