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六)呼吸系统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2)功能: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属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neuroendocrinesystem,DDES)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分泌细胞存在于支气管和肺上皮内,具有合成和分泌5-羟色胺、蛙皮素bombesin、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等胺类和多肽类激素。2.鼻腔与鼻旁窦鼻腔nasalcavity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皮肤和粘膜。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鼻咽部。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两者以鼻阈nasallimen为界。鼻阈为皮肤与粘膜的交界处,鼻前庭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l、鼻前庭:为鼻翼所包围的腔,后上方以一弧形隆起(鼻阈)与固有鼻腔分界。鼻前庭覆以皮肤,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功能,因其缺少皮下组织且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所以它不但是疖肿的好发部位而且发病时疼痛剧烈。2、固有鼻腔:是鼻腔的主要部分。外侧壁上有上、中、下鼻甲,各鼻甲外下方与外侧壁之间的上、中、下鼻道,以及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将中鼻甲切除,可见中鼻道中部有一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名半月裂孔,裂孔前端的漏斗形管道,名筛漏斗,裂孔上方的圆隆起即筛泡。鼻腔内侧部,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称总鼻道。下鼻道有鼻泪管的开口。鼻腔间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其前方的鼻中隔软骨构成。问:鼻腔外侧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作用?(中国医大)答: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间,分别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还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形的蝶筛隐窝。以上各结构扩展了鼻粘膜的面积,有利于对吸入空气的加温与湿润。鼻中隔nasalseptum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为粘膜所包被,位置通常偏向一侧。(Little区或Kiesselbach区: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区称Little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表浅,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中国医大)鼻粘膜:覆盖固有鼻腔和鼻旁窦的内表面。固有鼻腔的粘膜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两部:(l)嗅部:位于上鼻甲及鼻中隔对应部分,含嗅细胞,活体呈淡黄色,可感受嗅觉刺激。第2页共9页(2)呼吸部:嗅部以外的其余部分的粘膜,在活体呈红色或谈红色,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粘液腺。鼻旁窦paranasalsinuses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鼻旁窦有4对,左右对称排列,称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能温暖与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一)额窦额窦frontalsinus位于额骨体内,眉弓的深方两层骨板之间,筛窦的前上方,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体形。额窦大小不一,多有中隔,常偏向一侧。国人资料显示其高3.2cm、宽2.6cm、前后深度为1.8cm。额窦口位高于窦底部,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二)筛窦筛窦ethmoidalsinus由位于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的筛骨迷路ethmoidallabyrinth的小气房组成,每侧有3-18个。依据窦口的部位将其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筛窦的气房有5-6个,中筛窦的气房通常有l-7个,二者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较小,位于后部,开口于上鼻道。后筛窦与视神经管opticcanal紧密接触,其感染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视神经炎。(三)蝶窦蝶窦sphenoidalsinus位于蝶骨体内,被中隔分为左、右二腔,容量平均7.5ml,窦口直径2一3mm,分别开口于蝶筛隐窝。(四)上颌窦上颌窦maxillarysinus位于上颌骨体内,成人上颌窦高33mm、宽23mm、长34mm,容积平均为14.67ml,呈三角锥体形,有5个壁。1)前壁为上颌骨体前面的尖牙窝,骨质较薄;2)后壁与翼腭窝毗邻;3)上壁是眼眶下壁;4)底壁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常低于鼻腔。因上颌第2前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