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寡人之于国也案例VIP免费

寡人之于国也案例_第1页
1/7
寡人之于国也案例_第2页
2/7
寡人之于国也案例_第3页
3/7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一、案例的背景与主题1、案例的背景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的古文教学偏重于字词的学习积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都有很多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地方。改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重新审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成为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因此探索如何在新课程背景开展古文教学也成为一个重点课题。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尝试以《寡人之于国也》为媒介,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全新的古文学习乐园。2、案例的主题《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体现孟子“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都急于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强大,因此,他们更为关心国家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强大,民心只是他们施行仁政统治的一个标签,百姓的疾苦在统治者的心里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所以要改变统治者的思想,说服统治者真正地做到以民为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集中而明确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了高妙的说服技巧,学习本文,不但可以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了解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新大纲要求,在阅读中,要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本文看似探讨治国得失,其本质上体现的是民族振兴和爱国主义,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灵魂的熏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严密和深刻的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正是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体会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并加以练习。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自主解决字词,疏通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思想,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这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重点和难点并重,第三个是重点。在教学中,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战国形势,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地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二、案例的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了解战国形势,搜集孟子的相关知识和故事: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孟子受教免休妻搜集孟子的仁政故事一暴十寒;弈秋教棋;始作俑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加以归纳。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容量为4—6人),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背景和解题由战国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魏国形势,教师明确:1、背景魏惠王继位后,在军事上任用庞涓等一批青年将领,增强魏国的军事力量,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来应对秦齐的夹击,在政治上,施惠于国内人民,谋求赢得民心,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魏国日渐强大,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魏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而这一切都是以连年征战为背景的,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在当时情况下的必要性。2、解题本文以开篇句为题,表现了梁惠王内心有所抱怨和急于事功的心情。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案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